5月28、29日,广西师范大学2008届科学教育、物理教育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中学物理教学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课程中心大会议室举行。
2008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共有13名研究生(其中科学教育方向8名,物理教学论方向5名)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由胡卫平、秦继民、王兴辉、罗星凯、赵光平、刘小兵、耿涓涓、李宏翰八位专家组成,胡卫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教育硕士(中学物理教学方向)共有6人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秦继民、方洁玲、彭剑、王兴辉、罗星凯、赵光平、刘小兵七位专家组成,秦继民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科学教育、物理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们一一展示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并诚恳地接受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评判和指导。经过认真的答辩和严格的评审,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参加本次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在选题上能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并与实际的研究实践紧密联系,既对教学实践做了研究和反思,也在科学教育领域做了一定的尝试和创新。教育硕士(中学物理教学方向)的研究生们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仅深入研究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充分显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特点。答辩委员会专家还对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大家受益匪浅。
经过一天半紧张、细致而认真的答辩,19名同学均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2008届的研究生们对学院领导的关怀、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研究所师生的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并表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所浓厚的学术氛围将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现场旁听的同学们也表示从中收获良多,这样的答辩会必将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
图文编辑:马文婷
董艳辉就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进行阐述
王海洋在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提问
刘剑锋聆听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问题
万晓霞向答辩委员会阐述自己的研究设计
龙晓林记录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问题
刘丽娓娓地陈述自己的毕业论文
陈银花认真地聆听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问题
范霞在陈述论文的成果
陈海深在报告自己论文的研究过程
史孝武在介绍论文研究的问题
罗筑华介绍论文的总纲
吕柯在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
王海云在答辩中
韦丽书在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
陈伟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背景进行陈述
苏庆虎陈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唐军毅在阐述论文研究选题的背景
罗英和阐述自己的研究结论
杨荣在论文答辩中
胡卫平教授在提问
方洁玲老师在提问
一、二年级的研究生们认真听取师兄、师姐们的答辩
2008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参加答辩的教育硕士研究生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附: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安排表
一、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方向)
姓名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刘剑锋 |
中学生猜想与假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
赵光 |
董艳辉 |
中学生分类能力与科学概念学习的初步研究 |
|
龙晓林 |
学生特质对物理成就预测的初步研究 |
|
万晓霞 |
八年级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调查研究 |
赵光 |
王海洋 |
活动中学生对浮力认知变化的微观研究 |
赵光 |
刘丽 |
科学教师教育中探究教学的课堂透视 |
|
陈银花 |
科学情境下学生运用和评估证据情况的初步研究 |
|
范霞 |
问题呈现方式与中学生科学猜想思维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
|
二、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方向)
姓名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陈海深 |
中小学生组合推理能力发展的初步研究 |
|
史孝武 |
理科教师科学探究信念的实证研究 |
赵光 |
罗筑华 |
中学生科学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发展研究 |
|
吕柯 |
真实情境下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步研究 |
赵光 |
王海云 |
完整的探究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控制变量能力 |
赵光 |
三、教育硕士(中学物理教学方向)
姓名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韦丽书 |
河池市中学物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案例研究 |
刘小兵副教授 |
陈伟 |
高中物理电场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
顾 |
苏庆虎 |
机械能教学困难的原因:一个多角度的考察 |
|
唐军毅 |
基于概念转变理论与科学本质观的探究教学设计研究 |
|
罗英和 |
中职电工基础“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顾 |
杨荣 |
药学中职生常见仪器教学设计研究 |
刘小兵副教授 |